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 正文

这是火星版“小灵通漫游未来”吗?2015-12-12 11:52:41 | 来源: | 查看: | 评论:0

只要在科普纪录片中加上旁白说:这个塑料大棚是在火星上的,就可以是一部科幻电影啦!

 

在《火星救援》(The Martian,2015)上映之前,译林出版社已经将同名小说原作的中译本送来了。没等我将小说浏览完毕(我承认没有一字一句认真阅读),在报社的热情相邀之下,我又违反了和电影“单独约会”的传统,进了深圳的电影院去看《火星救援》。看完出来,一群女记者在她们男领导的带领下,开始对我进行拷问。

 

说实话,电影大约放映到一半时,我已经开始大惑不解了——这是那个曾经拍了《异形》(Alien,1979)、《银翼杀手》(Blade Runner,1982)和《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异形》前传,2012)的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导演的电影吗?我甚至问,这还是科幻电影吗?这分明是少儿读物《小灵通漫游未来》的火星故事版嘛。

我知道,我对科幻电影抱有强烈的个人偏见,这些偏见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苛求科幻电影必须要有“思想性”。不幸的是,在《火星救援》——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中,我都没能看到什么思想性。这是一部根据一本科普小说改编而成的科普电影,只不过借用了一点科幻形式加以包装而已。

当然,那些盲目崇拜好莱坞电影的人又会义愤填膺地质问道:科普不可以吗?是的,当然可以,不是还有科普纪录片吗?这部科普纪录片还有故事片的结构和形式,已经做得非常好了。那好吧,让我们来看看《火星救援》中的科普知识。

斯科特当然知道他这回拍的是故事片,不是科普纪录片,所以不必被科学知识的准确性捆住手脚。不过,既然据说《火星救援》小说和电影都是以其中的科学知识引人入胜的,那它的科学知识总得大体经得起初步推敲吧?

影片一开头,就是一场大风暴,整个电影所有的故事都是这场风暴引发的,它吹坏了火星上的设施,导致主角受伤掉队;它还马上要吹倒回程的飞船,导致队友们不得不在主角生死未明的情况下被迫返航。可是,火星上能出现这样的风暴吗?根据人类现在对火星物理状况的了解,火星上的大气极为稀薄,气压不到地球的百分之一,怎么可能形成影片开头的那种滚滚风暴?

据媒体上的报道,小说原作者安迪·威尔(Andy Weir)表示,自己知道火星上无法出现这样的风暴,但仍然坚持这样写,是因为“我翻来覆去思考了好多次,不断想我可以重写的,我可以重写一个更真实的,但是我就是想不出来任何令人激动且富有戏剧性的内容”。奇怪的是,威尔坚持这样写,斯科特居然就跟着这样拍!不就是一场外力造成的破坏吗?地震行不行?火山喷发行不行?小天体撞击行不行?好歹都比火星风暴靠谱一些吧?

风暴这个本来可以避免的硬伤,倒也并不是太引人注目,毕竟大部分观众对于火星上的大气状况并不了解。从观众反应来看,大家最感兴趣的是种土豆。

种土豆需要阳光、空气和水,主角硬生生弄了一个塑料大棚,倒是说得过去,不过,火星上那点阳光够不够地球上的土豆品种生长之需、大棚里的空气如何能长期供应、影片中的“造水工程”能否持续等等,这些我们就不必斤斤计较了。只是在看这些情节时,我的思想止不住地要煞风景,我越看越觉得和科普纪录片太相像了——原来,我们只要在科普纪录片中加上旁白说:这个塑料大棚是在火星上的,就可以是一部科幻电影啦!

我当然无意诋毁《火星救援》这部影片,我只是纳闷:以斯科特这样段位的导演,怎么可能容忍自己去接拍这样的一部科普电影。

想当年,《银翼杀手》初问世,票房惨淡,恶评如潮,但曾几何时,声誉扶摇直上,成为科幻影片中的无上经典,到2004年英国《卫报》组织60位科学家评选“史上十大优秀科幻影片”时,它竟以绝对优势排名第一。如今谈论科幻影片的人,一说起《银翼杀手》,谁不是高山仰止?《银翼杀手》通过仿生人(复制人,当然可以平移到克隆人、机器人)的人权、记忆植入、外部世界的真实性、反乌托邦等多重主题,展示了极其丰富和深刻的思想性。而作为《异形》的前传,斯科特在《普罗米修斯》中深刻探讨了造物主和被造物之间那种永恒的不信任、恐惧和对抗。

据我想来,一个在科幻影片上曾经有过如此成就的导演,理应在对影片的选择上保持很高、很挑剔的眼光,《火星救援》这样比较低幼的作品,他怎么能看得上呢?斯科特拍《火星救援》,对他“科幻经典导演”形象的伤害,甚至比张艺谋拍《三枪拍案惊奇》对他“中国当代大导”形象的伤害还要严重。

当然啦,这些都是我作为一个电影观众的个人偏见,导演们很可能有另外的考虑,甚至可能有外人不知道的身不由己之处。据说斯科特自己对媒体表示,他还挺喜欢《火星救援》这个故事:“因为它有幽默,生气勃勃。主人公的勇敢和毅力、各国太空署的合作,还有宇航员之间的团结和默契,其中所有的情感都非常精彩,感人至深。”这些当然都没错,只是它们都并非科幻电影所独有的。不过既然斯科特表示,他的风格是“像一个小孩一样,随心所欲,喜欢哪种故事就拍哪种故事”,那也许人家并没太将自己“科幻经典导演”的形象当回事,拍个把低幼影片自然亦无不可。

另一种相当洞明世事的解读是,《火星救援》是救援NASA——因为他们现在经常面临经费削减的问题,所以积极配合大导演,将《火星救援》拍成了一部NASA的宣传片。看看下面的日程:2015年9月28日,NASA召开新闻发布会,宣称在火星上发现了存在液态水的“强有力的证据”;10月2日,《火星救援》在美国首映;10月9日,NASA公布了2030年人类登陆火星的详细计划。

《火星救援》到底“救援”谁,我们很难得知,不过我看最需要救援的是导演。他拍这部电影,太损害他在我心目中的形象了。让我稍感欣慰的是,他老当益壮还在继续拍片,希望这不是他最后的影片,他还能“随心所欲”地回到具有思想深度的科幻影片上去。

关键词 这是 火星 小灵通 未来

上一篇:曹兴诚:艺术收藏的民族主义情绪很肤浅 藏胸还是露肩,明年可以聊聊这些时尚下一篇: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