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时间越长,利率反而越低?近期,部分国有银行存款利率倒挂现象引发热议。
现象:部分中长期存款利率倒挂
在北京某出版社工作的王女士最近有一笔存款到期。然而,当她登录工商银行的手机银行准备转存时,却发现存5年的利率竟然比存3年的还低。“5年期的利率是2.75%,3年期却是3.15%,也就是说,存款10万元的话,存5年比存3年,一年要少400元利息。”王女士惊讶地说。
记者按照王女士的说法,登录工商银行的手机银行查看,果然,在整存整取栏目看到,5年期存款利率要比3年期低0.4%。
不仅是工商银行,记者查阅发现,多家国有银行近期也调整了存款利率。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等银行的5年期存款利率和3年期持平,都是2.75%。此外,部分股份制银行也出现了类似的调整。在招商银行北京北苑路网点,大堂经理对记者表示,目前招商银行三年期和五年期定期存款利率都是2.75%,每周手机银行会给出一定的额度,三年期的存款利率可以上浮至3.2%,客户也可以到网点进行提前预约,利率也可以调整上浮至3.2%。
“期限较短的存款利率与期限较长的存款利率持平或更低,这就是存款利率倒挂。”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解释说。
解析:利率倒挂的内因和外因
在董希淼看来,发生存款利率倒挂现象,既有银行自身的原因,也受外部诸多因素的影响与作用。
“从内因看,这是银行加强资产负债管理、优化利率风险管理的主动行为。”董希淼分析,早在2013年9月,央行(中国人民银行)就推动建立了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以行业自律形式规定存款利率上浮区间。2015年10月,央行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在形式上取消了利率管制。在此之前,央行已不再公布人民币5年期定期存款基准利率。也就是说,银行对5年期存款定价更为市场化。因此,银行可以更多从自身负债能力和负债结构方面去考虑。
外部来看,则主要受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和作用。一是今年市场流动性相对充裕,银行“不差钱”;二是金融管理部门引导银行降低存款利率,进而推动实体企业融资综合成本下降;三是居民储蓄意愿不断增强。央行今年二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58.3%,比上季增加3.6个百分点。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斯也认为,5年期存款利率比3年期还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银行对未来长期利率走势的预判。从整体形势看,利率环境未来可能存在继续下行的可能,这降低了银行提高长期利率的动力。
支招:存款也要货比三家
受传统观念、消费习惯、未来预期支出、应对突发事件等诸多因素影响,国人一直都很喜欢将钱存在银行里。来自央行的数据显示,居民存款在人民币存款中的占比,从2018年开始逐步上升,到2022年一季度已经达到45.4%。
存款利率倒挂现象反映了银行对利率走势的研判。那么,面对长期利率下行,老百姓该如何打理“钱袋子”?梁斯表示,投资者可以选择中长期的大额存单锁定收益,也可以购买中长期的国债,这些产品的收益都会比定期存款高。尤其是大额存单产品还具有“可转让”功能,可以兼顾收益和流动性。
记者调查发现,虽然部分国有银行出现利率倒挂现象,但目前不同银行存款利率差异较大。多家全国性银行3年期利率和5年期利率保持一致,而部分城市商业银行等区域银行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目前仍高于3年期,如某城市商业银行3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3.25%,5年期利率3.5%。业内人士认为,由于地方性银行三年期以内定期存款利率有上限约束,为吸引储户,往往会设置较高的五年期存款利率揽储。对此,居民可结合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灵活的资金配置。
除了存款,养老理财、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也是稳健型投资者一个不错的选择。中国理财网数据显示,截至7月10日,“登记在册”的养老理财产品共28只,这些产品风险等级多数为R2级(中低),业绩比较基准则集中在5.8%至8%的区间。
“总体而言,我国市场无风险利率下行将是长期趋势。”董希淼建议,老百姓应平衡好风险与收益的关系,基于自身风险承受能力、投资理财需求,通过短期、中期、长期结合,运用银行存款、投资理财、保险、信托等多元化工具,做好多元化的资产配置。
提醒:当心储蓄型保险蹭热点
随着利率倒挂出现,记者注意到,一些保险代理人也在微信朋友圈蹭热点,借机推销储蓄型保险,称“低利率时代,善用工具,安全保本,锁定终身复利”“利率倒挂释放了未来利率将持续走低的信号,想要找长期、锁定收益的理财方式,年金险最佳”等等。除了贴出收益对比,有的甚至在炒作停售。
对此,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在今年4月发布的理性投保风险提示中就明确表示,消费者不宜将人身保险新型产品与银行存款、国债、基金等金融产品进行片面比较,也不应轻信只强调“高收益”而不展示不利信息、承诺保证收益等不实宣传行为。(记者聂国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