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杭州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要打造创新创业的新天堂。构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让更多科技成果就地交易、就地转化、就地应用,这是通往科创新天堂的必经之路。近日,全省科技创新大会召开,杭州交出优异成绩单——在杭单位共有192项牵头完成的重大科技成果获浙江省科技奖,数量创新高。
科技成果从研发、落地再到产业化,这个过程中有哪些可以输出的“杭州经验”?即日起,本报联合杭州市科技局推出“创新成果看杭州”系列报道,我们将讲述这些获奖项目背后的故事,探寻科技成果转化首选地的打造路径。
从实验室内的前沿技术到一件可用的产品再到真正的商业应用,尚越光电总经理任宇珂对其间每个阶段都印象深刻,“每个环节都会卡住很多人,这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
自2010年核心团队归国在杭创业,尚越光电在超薄柔性铜铟镓硒(ClGS)太阳能电池产业化的道路上已整整走过十二年。
从技术到成品需1500多道工序
在太阳能电池产业领域,我国起步较晚,核心设备制造、制备工艺与封装技术相对落后。超薄柔性CIGS太阳能电池作为一种新型清洁能源,具有优异的太阳光吸收特性,其光吸收能力是晶硅电池的200倍,同时可360度卷曲、具有轻薄柔特性。相较传统的晶硅太阳能电池,超薄柔性CIGS太阳能电池安全可靠、能耗低、无光衰、环境适应能力强。
尚越光电团队研发的新一代超薄柔性CIGS太阳能电池正具备这样的优势,其技术能力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据任宇珂介绍,业内此前也曾有企业投入大量资金和技术在该领域攻关,但由于薄膜的厚度、精度、材料制作以及大面积产业化的一致性、稳定性和良品率极难控制,此项技术一直卡在实验室内,迟迟无法走向市场。
“我们创业12年,就在不遗余力地促进这项科研产品成果的转化”,指着一片薄膜太阳能电池,任宇珂介绍了其“出生”过程。
“电池由十几种材料构成,每项原材料都必须经过高精度的提纯,再按不同比例配制;电池制作完成后,还得进行封装才能成为一件产品,这是一项大工程。” 任宇珂透露,以电池附着的不锈钢基底为例,此基底厚度仅25-30微米,由于此前国内没有技术研发商能将其成功落地,他们必须自己去找工厂合作,说服厂家一同参与产品开发。“仅生产环节就有11道大工序,有一年,我们跑了全国100多家工厂,只为寻找技术能力过关又愿意和我们一同共创的合作方。”
从技术到成品,任宇珂做过统计,整个产业化过程中一共有1500多道标准化工序,其中每一道工序对精度和稳定度的要求都极高。尚越光电用7年时间将所有工序摸清,现已建成约10万平方米的现代化生产基地及亚洲唯一一条可量产超薄柔性CIGS薄膜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生产线。
传统公交车站变身成高科技车站
如今,尚越光电的超薄柔性CIGS薄膜太阳能电池已在市场上应用,任宇珂透露,此项科技成果已入选“十三五”国家重大专项,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达2.19亿元、间接经济效益5亿元,未来形成G瓦级规模后电池产品的最终价格预计将是传统太阳能电池的1/2,极具市场竞争力。
然而,从产品到商品,超薄柔性CIGS薄膜太阳能电池一开始的市场销量并不如意。
一方面,创新技术没经过市场验证,没有数据与案例的支撑,市场推广存在不小阻力。另一方面,由于技术产业化走在行业前沿,业内仅其一家能满足技术需求,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甲方单位无法实行“三方采购”的招投标流程,“这也让我们一度陷入僵局。”
任宇珂回忆,尚越光电产品后来真正开始落地应用的场景是城市光伏,在余杭区和临平区相关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尚越光电尝试“进驻”公交车站,在整个站台的顶部铺设电池。一个传统公交车站由此变成高科技车站,不仅能利用太阳能电池自我供电,还能成为共享电源站、无人零售点等。值得一提的是,尚越光电的电池具有弱光吸收及储能功能,即便连续多日的多云与下雨天气,车站也能保持正常通电。
从杭州的临平区与余杭区起步,尚越光电在业内又打造了一个个标杆案例,从城市电力辅助到民用太阳能移动电源再到军工特种产品,超薄柔性CIGS薄膜太阳能电池一步步地在市场投入使用,应用场景和销路不断拓宽,将技术从杭州输出至全国。
当前,随着“碳达峰”与“碳中和”战略的实施推进,光伏产业也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依托此项科技成果,企业即将迈入业务爆发期。(徐歆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