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察 > 正文

中信建投宏观:春运第一周:人口流动偏弱,出行方式分化2023-01-16 19:52:39 | 来源:券商研报精选 | 查看: | 评论:0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摘要

核心观点

专题:春运第一周:人口流动偏弱,出行方式分化

元旦假期前后,全国主要城市首轮疫情基本结束,客观上为2023年春运的人口流动创造了有利条件。春运第一周(1月7日-1月13日),全国旅客运输总体表现较弱,可能受大学生、农民工“返乡潮”提前等因素影响。结构上铁路、航空客运修复强于公路、水路,背后既有疫情的短期影响也有居民出行方式变革乃至消费升级的长期趋势。BMI指数高于疫前同期,侧面反映出表明自驾游、周边游等短途旅行表现较好。拥堵延时数据恢复强于地铁客运,表明城市交通中自驾等“点对点”交通的修复优于公共交通。

高频数据跟踪

实体经济:工业生产整体偏弱,出行修复先于消费

生产:高炉开工率回升,生产整体偏弱。本周高炉开工率环比回升,同比下行0.1%,由涨转跌;水泥发运率环比回落,同比下行22.6%,降幅扩大;石油沥青装置开工率环比回落,同比下行19.1%,降幅扩大;PTA开工率环比回升,同比下行9.4%,降幅收窄;汽车半钢胎开工率环比回落,同比下行28.2%,降幅扩大;浮法玻璃开工率环比小幅回落,同比下行11.3%,降幅小幅扩大。

需求:地铁客运明显复苏,地产销售小幅走弱。本周全国18个主要城市地铁客运量明显回升;30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同比降幅小幅扩大至-5.6%,一线、三线同比由负转正;乘用车厂家零售同比增速由正转负至-23.0%;1月上旬韩国出口金额同比跌幅收窄至-0.9%,优于2022年12月同期。

价格:水泥价格回落,有色涨幅较大。本周原油价格环比上涨1.8%;铁矿石价格环比上涨1.9%;LME铜价格环比上涨8.9%;钢材综合价格指数环比上涨1.0%;水泥价格指数环比回落1.7%;农产品(行情000061,诊股)价格指数环比上涨1.9%。

市场:大盘表现较好,人民币延续强势

股市:本周主要股指多数上涨,创业板指、上证50、沪深300表现较好,分别上涨2.9%、2.7%、2.3%,科创50下跌1.7%。风格上消费、金融涨幅较大,分别为3.0%、2.0%,稳定下跌0.7%。

债市:本周中国10年国债收益率上行7bp至2.90%,美国10年国债收益率下行6bp至3.49%。

汇市:本周美元兑人民币即期汇率下降1489bp至6.71,美元指数下降至102.17。

风险提示:疫情反弹,房地产景气度延续走弱,海外经济衰退。

正文

一、专题:春运第一周:人口流动偏弱,出行方式分化

全国主要城市首轮疫情基本结束,客观上为2023年春运期间的人口流动创造了有利条件。2022年12月,防疫“新十条”实施后,全国主要城市在首轮疫情中较早且顺利地度过了感染高峰。若将疫情搜索指数作为替代指标进行估计,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全国GDP前十城市多数在2022年中下旬实现“达峰”,并在2023年元旦假期期间及结束后,接近完成“过峰”(即疫情搜索指数降至较低水平),而这一节点与1月7日(农历腊月十六)开启的春运近乎“无缝衔接”。可以预见的是,在新的防疫政策背景下,虽然疫情感染影响尚存,2023年春运仍将是过去三年以来出行修复条件最佳的一次春运。在1月6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春运工作专班副组长、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徐成光指出, 随着“乙类乙管”措施加快落地,跨区域人员流动加速释放,加之疫情三年来人民群众累积的回乡过年、探亲访友、旅游观光等出行需求集中释放,2023年春运客流将从长期低位运行到快速恢复攀升。

春运第一周:全国旅客运输总体表现相对较弱。在刚刚结束的春运第一周(1月7日-1月13日)中,全国旅客运输总量录得2.61亿人次,同比增长44.4%,约等于2019年同期的51.6%。从增速或比率上看,这一水平低于此前交通部对今年春运运输总量(40天)的预测结果,即比2022年同期增长99.5%,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70.3%[1]。从历史数据来看,2020年以前,交通部针对当年全国春运的客流量预测值与实际值的误差维持在2%以内(误差=(实际值-预测值)/实际值×100%),可谓相当精准。而2020-2022年,在疫情扰动及相关防疫政策约束下,交通出行不确定性增强,使预测误差明显偏大,旅客实际客流量分别是预测值的49.3%、51.2%、89.8%(也可看出误差逐年收窄)。2022年12月,多所高校宣布提前放假使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返乡活动与春运错开,减少了春运前期客流量。而担心年前集中返乡风险较大的农民工,一定程度上也会驱动“返乡潮”提前。此外还有近年来劳动力回流、外出务工减少等趋势的影响。以上均可能是拖累春运第一周客流量的原因。从当下时点看,春运客流的时空分布仍不够清晰,近期席卷全国的“寒潮”引发的雨雪天气亦会对交通出行形成扰动,具体的修复节奏有待后续观察。

铁路、航空客运修复强于公路、水路,既有短期因素又是长期趋势。分交通工具来看,春运首周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客运量分别为0.46、2.04、0.03、0.08亿人次,同比2022年增长25.7%、50.5%、13.5%、34.5%,相当于2019年农历同期的68.5%、48.7%、40.0%、64.6%。同比增速上看,公路>;民航>;铁路>;水路。但从相对疫前的恢复程度上看,铁路>;民航>;公路>;水路。值得一提的是,春运首周铁路与航空客运量占比也较疫情前有所提升,二者占全国旅客运输总量的比重之和达到20.7%,较2019年春运首周(15.8%)提升近5pct。在这一现象的背后,既有疫情传播这一短期因素影响,也反映出国民交通出行方式变革乃至消费升级的长期趋势。

(1)疫情与春运叠加,铁路、民航的运输优势有利于其客运量的修复。今年春运仍然存在相当多的疫情传播风险,为降低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带来的交叉感染风险,旅客可能更倾向选择时间短、可直达的交通方式。此时路、民航相对于传统的公路、水路运输优势较为明显,有利于其客运量的修复。

(2)高铁等其他交通工具的普及使春运期间公路、水路运输的客流量占比逐年下降。从历年春运(40天)数据来看,公路与水路客运占全国客运总量的比重之和从2013年的91.9%逐年下降,2019年已降至83.8%,疫情三年(2020-2022)继续下滑至72.4%(2023年春运首周为79.3%)。究其原因,在高铁提速的“冲击”之下,公路客运的活动范围被挤压到400公里以内甚至更低,而百公里路程的客运市场,亦受到来自城际网约车、私家车及“大公交格局”(短途客运逐渐公交化)的分流影响。水路运输同样不能独善其身,也受到上述交通工具普及带来的压力。

人口迁徙数据高于疫前同期,表明自驾游、周边游等短途旅行表现较好。迁徙类数据是考察人口流动的另一类重要指标。百度迁徙规模指数(BMI)显示,2023年春运第一周(1月7日-1月13日),全国日均BMI(不分迁入或迁出)约为468.56,较2022年同期增长27.6%,相当于2019年同期水平的110.7%。与全国旅客运输总量的表现相比,春运首周BMI同比增速不及后者,但恢复程度(相对疫情之前)强于后者。针对这一矛盾的现象,本文认为,BMI指数可能将春节期间大城市至郊区的短途出行计入农民工返乡等迁徙活动的统计,侧面反映出今年春运前期“短途游”表现较强,可作为消费复苏的一个线索。分城市来看,本文对春运首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日度BMI指数(节前选择迁出指数)作平均值处理。结果显示同比2022年增长21.1%,恢复至2019年的95.8%,增速及恢复程度均低于全国总体。更具体地看,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日均BMI同比2019年增幅分别为-19.2%、-5.6%、-1.1%、6.8%,说明在四大一线城市中,北京的人口迁徙活动恢复最慢。

拥堵延时数据恢复强于地铁客运,表明城市交通中自驾等“点对点”交通的修复优于公共交通。拥堵延时指数方面,春运第一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日均拥堵延时指数(四城平均)同比2022年分别增长8.4%,相当于2019年同期的105.6%,苏州、杭州、南京、武汉、成都、重庆等其他GDP前十城市的日均拥堵延时指数(六城平均)同比2022年分别增长3.3%,相当于2019年同期的104.8%。总体来看,春运首周,全国主要城市的拥堵延时指数超越疫前水平,一方面原因是疫情风险下返乡等跨区域人员流动被压制,促进大城市内部的交通出行活动较活跃。另一方面原因是城市交通也有疫情传播风险,居民更倾向于自驾、网约车等“点对点”出行方式。地铁客运量方面,春运第一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地铁客流量同比2022年分别增长-8.3%、-22.3%、-20.4%、24.1%,相当于2019年同期的64.5%、70.0%、68.7%、105.8%,增速和恢复程度不及各自BMI指数(迁出)和拥堵延时指数的修复。成都、南京、武汉、苏州、重庆等五个GDP前十城市的地铁客流量同比2022年分别增长-6.7%、-24.4%、-13.4%、-21.2%、-17.1%,相当于2019年同期的129.9%、58.1%、78.5%、94.1%、94.6%,增速上接近北上广深,较疫情前的恢复程度明显优于后者。总体来看,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地铁客运恢复程度整体不及二线城市,可能与近年来强二线城市人口净流入增多,一线城市人口净流入放缓等趋势有关。

二、实体经济:工业生产整体偏弱,出行修复先于消费

(一)生产:高炉开工率回升,生产整体偏弱

本周高炉开工率环比回升,同比小幅下行0.1%,由涨转跌;水泥发运率环比回落,同比下行22.6%,降幅扩大;石油沥青装置开工率环比回落,同比下行19.1%,降幅扩大;PTA开工率环比回升,同比下行9.4%,降幅收窄;汽车半钢胎开工率环比回落,同比下行28.2%,降幅扩大;浮法玻璃开工率环比小幅回落,同比下行11.3%,降幅小幅扩大。

(二)需求:地铁客运明显复苏,地产销售小幅走弱

本周全国18个主要城市地铁客运量明显回升;30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同比降幅小幅扩大至-5.6%,一线、三线同比由负转正;乘用车厂家零售同比增速由正转负至-23.0%;1月上旬韩国出口金额同比跌幅收窄至-0.9%,优于2022年12月同期。

(三)价格:水泥价格回落,有色涨幅较大

本周原油价格环比上涨1.8%;铁矿石价格环比上涨1.9%;LME铜价格环比上涨8.9%;钢材综合价格指数环比上涨1.0%;水泥价格指数环比回落1.7%;农产品价格指数环比上涨1.9%。

三、市场:大盘表现较好,人民币延续强势

股市:本周主要股指多数上涨,创业板指、上证50、沪深300表现较好,分别上涨2.9%、2.7%、2.3%,科创50下跌1.7%。风格上消费、金融涨幅较大,分别为3.0%、2.0%,成长平稳,稳定下跌0.7%。

债市:本周中国10年国债收益率上行7bp至2.90%,美国10年国债收益率下行6bp至3.49%。

汇市:本周美元兑人民币即期汇率下降1489bp至6.71,美元指数下降至102.17。

四、风险分析

经济最大的不确定性依然是疫情走向。2022年奥密克戎毒株对经济均造成了超预期的冲击。未来疫情走向如何,对经济运行的走向影响巨大,因此仍是经济运行的核心不确定性因素。

对于地产投资何时触底反弹市场仍未达成共识。本轮地产下行周期已经持续一年左右,投资、销售、价格和三工面积的增速都处于下滑区间,且无明显缓解迹象,政策宽松的效果仍待观察。

欧美紧缩货币政策的影响或超预期,拖累全球经济增长和资产价格表现。

地缘政治冲突仍存不确定性,扰动市场风险偏好。

关键词

上一篇: 下一篇: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