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察 > 正文

1月信贷超预期 全年投放轮廓已浮现2023-02-13 08:51:30 | 来源:证券时报网 | 查看: | 评论:0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令市场期待的1月信贷“开门红”终于落地,而且信贷总量和结构均超过预期。

从信贷整体结构来看,处于“企业借钱、居民观望”的态势,企业部门是新增贷款的“主力军”。单从对公贷款的结构数据看,企业部门中长期贷款、短期贷款的新增规模均超历史同期,创下有数据以来新高。这与去年1月新增贷款依靠短期冲量的特征形成反差,给予了市场更多的信心。

此外,根据证券时报记者获取的券商一份调研数据显示,有24家上市银行接受了2023年信贷新增投放计划的调研,其中2023年信贷投放增量比上一年多的有10家银行;有6家银行在增量绝对额上要求2023年信贷投放增量同比持平2022年;另有3家银行以新增信贷同比增速来设定投放目标,要求新增信贷增速不低于2022年。

信贷“狂飙”背后:

没有依靠票据冲量

根据央行1月金融统计数据,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4.9万亿元,创下单月信贷投放历史新高,同比多增9227亿元。1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219.75万亿元,同比增长11.3%。

从信贷结构看,1月份,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4.68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51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3.5万亿元。

与此相比,票据融资量明显收缩。今年1月份票据融资减少4127亿元,同比少增了近6000亿,单月票据融资的萎缩量仅次于2017年1月的历史高点。

从具体数据来看,1月份银行没有通过配置票据来冲高信贷规模。而今年的此情形与2022年1月形成明显的反差。去年1月的贷款同比多增3944亿元,是单月统计高点,但是多增部分主要由企事业单位短期贷款、票据融资来支撑,更多是流动性支持,具有明显的短期冲量特点,不能反映实体经济融资的恢复。

作为更为灵敏的经济“晴雨表”,票据市场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呈现实体经济对融资需求的强弱。在今年1月信贷数据披露之前,市场已通过票据市场利率变化进行预测。

由于票据融资具有信贷调节的作用,在信贷投放不足的情况下,银行机构往往会于月末进入票据二级市场进行“收票”,以冲高信贷规模,从而引发票据转贴现利率月末“季节性”下降,甚至利率“跳水”的行情。去年票据利率经历了多轮“零利率”行情,既是当时银行机构信贷投放不足的表现。

然而,今年1月以来,利率水平大幅上行,仅月末最后一个交易日票据转贴现利率出现略微下行。光大证券(行情601788,诊股)数据显示,1月份前20天上行幅度明显高于2020年、2022年同期水平。

根据市场反馈的数据,1月国有银行基本全月出票。而1月31日,中小银行在月末因填补规模需要,收票意愿增强,票据利率冲高回落。

光大证券银行业分析师王一峰认为,虽然1月份整体信贷规模表现较好,但机构之间呈现一定的冷热不均态势,大行有一定出票需求,中小行则有一定收票需求,金融机构整体票据贴现呈现压量。

在王一峰看来,在1月份金融数据公布之前,市场已对信贷投放保持了较为乐观的预期。一般来说,在早春月份,信贷投放会明显前置,加之1月份央行召开2023年货币信贷形势分析会,明确指导“靠前发力”,导致信贷投放节奏进一步加快。特别是以国有大行和优质股份制银行为代表的机构,信贷发力较为迅猛,预计春节前同比多增幅度已经超过万亿规模。

展望2023年:

只有1月“红”吗?

1月信贷“开门红”数据,强化了市场对于复苏的预期,同时也带着观望情绪,即企业中长期贷款的强势表现能否在全年持续。

证券时报记者获取的国内一券商对多达24家上市银行的调研数据显示,被调研的银行2023年信贷新增投放计划中,有6家框定增量的绝对额,要求2023年信贷投放增量同比与2022年持平。

其中,设定2023年信贷投放增量比上一年多的有10家银行。1家国有大行明确设定要新增8000亿元以上,1家华东城商行提出要新增1600亿元,1家江浙区的农商行设定表内外新增要超320亿元,1家江浙地区城商行同时要求增量同比多增,且增速保持两位数。

还有5家银行不以绝对额(增量)而以新增信贷同比增速来设定投放目标。其中,有3家银行要求新增信贷增速不低于2022年的数据;2家银行则明确要求增速保持两位数。

在近期多家券商发布的信贷“开门红”规模及投向分析的研报里,2023年开年贷款资产的投向也有些许轮廓。

广发证券(行情000776,诊股)银行团队预计在信贷供给方面,银行业2023年信贷增量约23万亿,同比多增约10%。信贷结构方面,该团队对公司端贷款投向重点的预测比较确定,称投放重点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房地产领域、制造业、其他受国家政策支持力度较大领域,如绿色信贷、普惠金融、战略新兴产业等。

另根据中金公司(行情601995,诊股)银行团队与主要上市银行的交流,该团队预计2023年信贷结构中,基建、普惠小微、绿色贷款、制造业等领域占比超过80%,房地产贷款占比将低于10%。

一位大型股份银行人士告诉证券时报记者,据其观察,多家银行重点加码消费贷,预计2023年将增速回暖;同时,将继续加大对普惠小微的资源倾斜。

东吴证券(行情601555,诊股)研报认为,1月金融数据高增主因疫情好转叠加银行提前蓄力,且主要靠企业端,能否走出“一波三折”、实现真正的宽信用才是关键。未来重点是修复居民信贷需求,扩消费和稳地产是胜负手,仍需增量政策精准助力。

长江证券(行情000783,诊股)宏观首席分析师于博认为,新一轮宽信用或已在路上,一方面,预计2023年政府债全年同比略有多增,且发行节奏前置,除个别月份,整体不会产生太大拖累;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复苏,信贷的内生动力或逐步恢复,而地产的修复力度则关系信贷恢复的高度和持续性。但值得注意的是,居民部门融资仍然不容乐观,短期或仍然需要政策加码。

关键词

上一篇: 下一篇: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