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 > 正文

环球观察:上海台州聚合 激发“化学反应”2023-07-04 15:23:51 | 来源:解放日报 | 查看: | 评论:0

上海台州聚合  激发“化学反应”(主题)

解放日报记者 陈抒怡


(资料图)

“海外客户们都惊呆了!他们说我们引发了一场行业革命。”说起6月18日在德国科隆举办的国际休闲用品及园林生活博览会,浙江永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研发中心负责人洪麟芝神采飞扬,“往年都是我们去国外知名品牌的展台上学习,这次换成他们到我们的展台上参观了,终于扬眉吐气了一回。”

在那次博览会上,浙江永强集团发布了自主研发的智能园林系统产品,突破性的智能生态链设计让不少海外客户直呼“没想到”,并当场收获了一批意向客户。“这次产品发布巩固了我们在行业中的领军者地位。”洪麟芝如此判断。

很少有人知道,这款让这家总部位于浙江台州的企业扬眉吐气的产品,是由成立仅一年半的上海研发中心牵头设计的开山之作。

当台州雄厚的制造业家底和上海的人才优势、市场资源一结合,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资源要素加速汇集、共享互补,引发了一场面向全球市场的化学反应。

而这,正是长三角产业科技协作的一个缩影。

亲近

台州是长三角外向型经济大市。志在全球的台州人,似乎潜意识里就对上海有着亲近感。一位台州领导告诉记者,他在调研时问当地的企业家们,你们的研发中心在哪里,十有八九得到的答复是“在上海”。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沪台州人超过30万,台州人创办的企业有3万多家,税收100多亿元。上海成为许多台州人与世界连接的窗口。

1995年,23岁的台州温岭人王相荣和两位合伙人租下一间房子,从事水泵的开发、检测和企业的设备供给。4年后,王相荣参加了温岭市政府组织的欧洲考察团,这趟欧洲之旅让他嗅得商机——花园泵在欧洲市场巨大,且国内生产成本仅为欧洲的一半。2001年,台州利欧电气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并成为台州第一家出口欧盟的水泵生产企业,王相荣从此有了个“台州泵王”的外号。

也就在那时,王相荣打算在上海设立一个办事处。“就在这个地方。”如今,在位于上海普陀区利欧集团的办公室里,王相荣用手一拍桌面。经过十多年发展,这里从一个办事处扩大成为集团的管理总部。“企业要发展,一是要有国际市场,二是要有人才。”对于王相荣来说,选择上海是最优解。之后,他索性把家搬到了上海。

回头来看,那次选择让王相荣完成了人生中一次重要的转型。“就我个人来说,上海这座城市帮助我完成了从‘实业家’向‘实业家+投资人’的身份转变。”王相荣说。2014年,利欧股份开始布局数字广告业务,并以一系列收购、投资实现数字化转型,第一个并购标的就在上海;2016年,王相荣在上海的办公室里接待了理想汽车的创始人李想,1小时后,王相荣拍板成为理想汽车的领投人。

现在,王相荣又在考虑一种新的融合。“我们要把新能源汽车的一些发展成熟的技术,应用到传统的水泵、电机上,让传统制造业完成智能化、数字化改造。”王相荣操着一口浓重的台州口音,道出他的下一个计划。

王相荣的故事不是个例。通过上海这个大码头、大平台,很多台州企业走出一条新的发展路程。 下转 5版(上接第1版)在此过程中,上海给这些台州人梦想成真的幸福感、奋斗得偿的成就感。

推动

人的流动,让上海和台州有了合作的基础,之后,怎样才能再加一把火?

在台州,一个故事总是被津津乐道:2003年,参加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专家在南京参加会议后回到宾馆休息,听到敲门声,开门一看,来者拎着两包材料,挨个房间送材料并解释:台州需要长三角,长三角应吸纳台州。凭着这股闯劲,2003年8月,台州正式被接纳为长三角协调会一员。此后,台州大力提倡“沪智台厂”“沪店台厂”,鼓励台州企业到上海建立研发基地和销售窗口,都得到上海的大力支持。

2019年以来,随着长三角一体化融合进程的加速,台州把“融入长三角、接轨大上海”作为提升开放层次、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积极承接兄弟城市特别是上海产业、资本和创新资源的溢出效应,努力在区域竞争中实现争先进位、加速崛起。

这是一个审时度势的战略抉择。台州以“民营经济立市、制造之都立业”,但也面临产业层次不高、资源要素短缺等困境。依托上海这个大平台,引进高精尖的国内外优质产业,淘汰落后产能,成为台州转型升级的当务之急。

总部在台州临海的浙江永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就面临着转型难题。永强是全球最大的户外休闲家具制造商,企业早就谋划转型升级,但在本地招聘时,却招不到合适的人才。“有时候招聘启事发出去半年,收到的简历完全不是我们要找的人,也有合适的人感兴趣,但一听工作地点在临海,不来了。”这让洪麟芝犯了难。

破局点在2021年,这一年的7月,临海投资5亿元在上海虹桥商务区设立国际科创中心,符合条件的企业均可申请入驻。永强集团负责人听到这一消息,立刻联系报名,2022年永强集团上海研发中心在此成立。根据集团的战略规划,上海研发团队聚焦自主研发争做行业“领跑者”,台州总部负责测试、生产。2022年初,上海人林利参与了永强集团上海研发中心的筹建,此前他长期在上海的外资企业工作,对于海外消费者的需求有着自己的理解:“我们要做行业的领军者,就不能再以卖便宜货的思路去卖产品,而是要深入研究海外‘Z世代’想要的是什么。”在林利的建议下,上海研发中心跨行业招聘了一批互联网开发工程师、电子工程师和储能工程师等,并依托这些人才很快推出了首批智能园林产品。

“在上海,从发布招聘通知、筛选面试,到完成招聘,通常只需要1个月,总能找到合适人选。”这1年多,洪麟芝切身感受到了上海的人才优势。两地的资源共享、互补,助推企业发展转型。最近,公司又申请了新的办公室,计划在未来三年,将上海团队规模从35人扩大至80人。

现在,永强上海研发中心的工作人员来自五湖四海,还有苏州吴中的同事每天往返沪苏两地。为了完成产品测试,上海研发中心人员需要经常去台州出差,但大家似乎都没有意识到距离是个难题。“一早高铁去台州,办完事,坐下午两三点的高铁返回上海,五六点还能进办公室看文件。”林利说着他的日程,语气轻松。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目前台州在上海等长三角主要城市累计设立了13个类似的“科创飞地”。孵化在上海,产业化在台州;前台在上海,后台在台州;研发在上海,生产在台州——作为台州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前哨站,“科创飞地”这一模式,促进了上海和台州两地联动。

流动

从民间掘金到政府搭桥,这一看似自然而然的发展过程,其实与两地的产业结构互补有关。

上世纪90年代,来自上海的“星期日工程师”就利用空闲时间,帮助台州企业做出了台州第一只智能马桶盖,也为现在台州颇具规模的智能马桶产业打下基础。当时,上海聚集的优势资源,辐射到长三角,为苏浙乡镇企业、民营企业播下了创新与发展的种子,而台州广袤的发展腹地为这些种子提供了厚实肥沃的土壤。

发展至今,在台州700多公里海岸线上,分布着拥有巨大生产能力的制造业集群,拥有一批代表性企业,这些代表企业制造业门类齐全,配套完整,这些优势和上海的资金、人才、技术交融互补,涌现出一批战略双赢的合作。

在上海,利欧集团将利欧数字总部落在普陀区,总部与附近的上海数字广告园区构建起较为完整的数字广告产业链和生态系统,将成为上海建设国际数字广告之都的重要推动力。

在台州,沪甬台产业合作园已累计完成投资18亿元,招引落地了10多个优质项目。同时,台州规划建设临港产业带,促进汽车、医药健康、新材料等优势产业聚集发展。

在上海和台州两地,复旦大学张江研究院临海科技创新园开启研发在上海、产业化在临海的“双向飞地”模式。通过几年的运营,双基地基本构建了“人才招引—创新研发—成果孵化—技术转移—产业化落地”的国际化科创生态链条。

上海和台州之间的这些合作中,资源要素从来不是单向流动,而像是一种链式裂变,不断交流、碰撞,激发着各自的发展活力。这些合作也验证了长三角区域发展中的“流动创造价值”,空间红利、制度红利、市场红利在此得以充分释放,也让身在其中的人真实感受到一体化发展的强劲动力。

关键词

上一篇:第九次结婚打一城市名字是什么_第九次结婚打一城市名字 观点 最后一页下一篇: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