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察 > 正文

环球热文:王青:扣除两大因素2022年居民储蓄存款仅多增1.2万亿,货币因素不会触发物价超预期上涨2023-01-13 14:51:38 | 来源:金融界 | 查看: | 评论:0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022年美欧高通胀引发广泛关注,2023年国内是否面临潜在的高通胀风险?当前市场和监管层普遍关心“超额储蓄”话题,货币因素会不会触发物价超预期上涨?面对美欧大概率衰退的预期,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将会如何变化,对国内PPI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金融界推出《启程:百位首席预见2023》特别策划,本期邀请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进行一一解答,希望给广大投资者带来启发。

核心观点:

2023年国内CPI同比涨幅中枢将小幅上移至2.5%附近,其中消费反弹有可能带动消费品价格阶段性较快上涨,但总体形势将控制在温和状态。

2022年M2高增及居民大量增加储蓄并非源于货币发行量大幅增加和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因此也难以转化为2023年消费支出的剧烈反弹,进而以大幅推高CPI涨幅的方式打破商品和服务市场平衡。

2023年全球经济增速将放缓、俄乌冲突进一步升级的风险可控,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有望延续当前的回落势头,预计2023年PPI同比将“前低后高”,整体涨幅中枢会进一步回落至1.0%左右。

消费修复有可能带动CPI涨幅阶段性扩大,全年累计涨幅有望达到2.5%左右

金融界:2022年美欧高通胀引发广泛关注,当前市场和监管层普遍关心,2023年国内是否面临潜在的高通胀风险?

王青:2022全球通胀剧烈升温,国内CPI保持温和增长状态;2023年消费修复有可能阶段性推高CPI涨幅,但全年涨幅超过3.0%控制目标的可能性不大。

2022年4月起,美欧等主要经济体CPI同比大幅跃升,且至年底仍处明显偏高水平。背后是年初俄乌冲突爆发大幅推高能源和食品价格,消费修复导致商品和服务市场供需失衡,以及前期货币政策超常宽松带动房地产市场上行,进而推动CPI中的房租价格迅速上涨等。与此同时,国内CPI整体保持温和上涨,全年同比将在2.0%,最高点出现在9月,同比涨幅为2.8%,均低于年初制定的3.0%的控制目标。

物价走势是2022年国内与国外主要经济体基本面的最大差异。这主要源于以下三个原因:一是疫情前两年,国内货币财政政策始终未搞大水漫灌;二是疫情冲击下国内消费需求不振;三是国内成品油调价机制有效缓和了国际原油大幅上涨对国内CPI的传导,且国内粮食市场独立性很强,国际粮价快速上涨同样对国内影响有限。可以看到,2022年国内CPI涨幅变化主要由猪肉和蔬菜价格波动主导,代表整体物价水平的核心CPI则持续处于1.0%以下的低位。

展望2023年,消费修复有可能带动CPI涨幅阶段性扩大,特别是与服务消费相关的文娱旅游、酒店机票等价格可能出现较快上涨。我们判断,2023年CPI涨幅中枢会有所抬高,全年累计涨幅有望达到2.5%左右。就我国宏观经济指标的关联性而言,经济增速加快通常会对物价有一定推升作用——我们预计2023年GDP增速有望从上年的3.0%左右反弹至5.5%。不过,2023年CPI整体涨幅仍将处于3.0%以下的温和区间,其中年初将运行在2.0%或略高的可控水平。我们判断,2023年猪周期将主要运行在价格下行阶段,前期美欧货币当局大幅收紧政策会带动2023年海外通胀较快降温。这些因素都不支持国内CPI在2023年出现大幅上涨。

扣除两大原因2022年居民储蓄存款仅多增1.2万亿,货币因素不会触发物价超预期上涨

金融界:2023年在需求侧展开反弹后,货币因素会不会触发物价的超预期上涨?

王青:当前监管层和市场普遍关注的一点是,2022年M2同比明显加快,年末达到11.8%,增速较上年末提高2.8个百分点,处于近6年以来的最高水平附近。其中,2022年居民储蓄存款高增,11月末同比增长约14.5%,远高于常态下约10%左右的增幅;2022年前11个月新增储蓄存款规模达到17.2万亿,比上年多增7.3万亿。

我们认为这种风险不大。首先,2022年M2高增,主要是非货币发行因素造成的,包括财政实施大规模留抵退税,以及近期居民理财大量赎回等。其次,当前居民储蓄存款增速确实偏高,但我们分析,除了基于疫情不确定性带来的预防性储蓄增加外,2022年推升储蓄存款还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居民购房支出下降。2022年居民用于新房购置的支出估计为13.5万亿,比上年减少4.7万亿;如果考虑到二手房因素,购房支出降幅会更大。二是2022年股市下跌、四季度理财破净等导致居民投向各类金融资产的资金大量回流至银行存款。上述因素是2022年居民收入增速下滑较快,储蓄存款增速却大幅上扬的主要原因。若扣除这两项因素影响,2022年储蓄存款多增规模仅在1.2万亿左右。

由此,2022年M2高增及居民大量增加储蓄并非源于货币发行量大幅增加和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因此也难以转化为2023年消费支出的剧烈反弹,进而以大幅推高CPI涨幅的方式打破商品和服务市场平衡。事实上,在三年疫情对居民收入影响明显、前期财政货币政策均未大水漫灌的背景下,2023年消费反弹幅度以及由此带动的物价上涨幅度都将较为温和,高通胀风险不大。这也意味着物价因素不会对2023年宏观政策的灵活调整构成掣肘。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易下难上,2023年PPI有望回落至1.0%左右

金融界:2023年美欧经济衰退有可能从预期转为现实,对于大宗商品价格将产生哪些影响,又将怎样影响PPI?

王青:PPI方面,2022年工业品价格同比涨幅从年初的两位数高增状态持续回落,四季度前两个月已降至通缩区间,估计全年累计涨幅将在5.0%左右,较上年回落3.1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上年同期受国内能耗双控、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扬驱动,PPI涨幅基数偏高。二是2022年年初俄乌冲突爆发,以原油为代表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快速冲高;但后期冲突规模未现持续扩大,加之美欧经济衰退压力加大,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进入持续下行过程。三是国内保供稳价政策不断加码,加之房地产投资大幅下滑拖累需求,煤炭、钢铁等国内主导的上游产品价格出现大幅同比负增长。

展望2023年,美欧经济衰退有可能从预期转为现实,俄乌冲突扩散至现有范围之外的风险可控,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易下难上。国内方面,经济增速反弹本身具有推动工业品价格、特别是下游制造业价格的潜力,但在2023年房地产投资延续下滑,基建投资增速回落,以及保供稳价政策不会转向的前景下,PPI缺乏快速上行基础。

预计,2023年全年PPI同比涨幅有可能进一步下滑至1.0%左右,其中年初延续同比负增长或处于微弱正增长的可能性较大;下半年伴随房地产投资走强,PPI同比有可能恢复至较为温和的正增长。2023年PPI同比低增,也将成为稳定CPI涨幅的一个积极因素,同时意味着此前两年持续困扰下游企业的原材料成本上涨压力会进一步缓解。

关键词 超额储蓄 居民储蓄存款

上一篇: 下一篇: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