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的阳光洒向大地,毕节市七星关区柏杨林街道的街头巷尾充满着和谐的气息。6月26日,记者走进幸福社区服装加工车间,工人们正在操作缝纫机赶制订单,现场一派繁忙。
工人们正在操作缝纫机赶制订单。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熟练地整理好布匹,社区居民赵连芝快速踩着踏板,发出“嗒嗒嗒”的声音。缝纫机飞针走线,伴随她织就了一件件衣服,也织就了美好生活。
“感谢党和政府的关心,让我们免费住上新房子,在家门口还能上班赚钱。”说起这些年生活的变化,年愈五旬的赵连芝脸上充满激动。她们家原住在七星关区清水铺镇的大山里,丈夫过世得早,她一个人独自抚养五个孩子,日子过得很难。四年前,她和家人搬迁到柏杨林街道,开始了新的生活,她也在社区服装厂一直上班至今。
柏杨林街道积极盘活各种资源带动搬迁群众就业创业增加收入。
现在,赵连芝的五个孩子有两个已经成家,一个今年大学毕业,年龄小的两个正在上职业院校。通过一家人的努力,加上好政策的帮扶,生产生活条件逐渐改善。赵连芝说,虽然自己没什么文化,但她积极参加就业培训,希望提高技术,提升工作效率。
作为贵州单体规模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柏杨林街道共有搬迁群众6372户29001人。为写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柏杨林街道创新实施城市社区党组织创办集体经济实体“四统”工作机制,即街道统经济实体组建、统经济实体支撑、统经济实体运营、统经济实体收益,积极盘活各种资源带动搬迁群众就业创业增加收入。
柏杨林街道共有搬迁群众6372户29001人。
如今,该街道成立了1个总公司和3个社区分公司,按照“市场换产业、资源换投资”的思路盘活地下停车库15.3万平方米、商铺417个,新建农贸市场2个、圆梦产业园1个、文化振兴大舞台1个,2022年总收入1140万元。除去运营成本,所有搬迁群众均参与分红。
“我们街道现有劳动力14028人,已就业劳动力13329人,就业率达95%。”柏杨林街道办事处就业创业服务中心主任周云阳说,该街道依托毕节高新区企业创办就业帮扶车间6个,并开发“10+N”公益岗位732个,帮助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此外,以党组织领办集体劳务公司为平台,将劳动力输送至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务工。通过念好“就业经”,打好稳定增收“组合拳”,搭建搬迁群众“致富桥”。
搬迁群众生活多姿多彩。
在就业车间的后方,七星关区第三幼儿园内飘荡着欢声笑语。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少数民族传统刺绣工艺,接受传统民族文化的熏陶。
这个干净整洁、文体设施齐全的幼儿园里,249名搬迁群众的孩子茁壮成长。他们有的从“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大山里走出来,有的出生在崭新的家园里,接受着和上一辈不一样的教育,脸上写满了幸福快乐。
柏杨林街道配套建设了学校3所、幼儿园2所、卫生院1个、社区卫生室3个。
“搬入新家后,来自全区各方的孩子们相聚在这里,一起学习、玩耍,变得乐观自信。”每天奔走在服务群众的第一线,柏杨林街道幸福社区党支部书记叶发举对孩子们精神面貌的变化认识深刻。
为做好搬迁群众教育医疗服务,柏杨林街道配套建设了学校3所、幼儿园2所、卫生院1个、社区卫生室3个,还建有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文化娱乐场所等,真正实现了病有所医、幼有所教、老有所养。2020年以来,该街道先后获得“全国‘十三五’美丽搬迁安置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单位)”等荣誉称号。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文/汪瑞梁 刘蓝婴
图/潘德玉
编辑 曾书慧
二审 陈毓钊
三审 许邵庭